当这阵创业热潮过去,大家可能不难发现:大多数BAT出来的人,根本不合适创业。
阿里内部有一句话:王帅不帅,老陆不老。
但这一次,老陆还是老了。
早年创业,1999年加入刚成立不久的阿里,从华南区最高销售负责人,转战支付宝总裁、淘宝总裁,后又兼任B2B CEO、云OS总裁,再到担任阿里巴巴CEO,成为董事局副主席 可以说,老陆见证了阿里从初创成长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络大公司。
BAT做至今确实困难,有如此的一同成长型人才更为难得。
可能正由于难得和可靠,很多开创者偏爱从BAT高薪挖人,不惜耗费很多的精力与财力,给出联合开创者的title和股权。
当这阵创业热潮过去,大家可能不难发现:大多数BAT出来的人,根本不合适创业。
头狼群里的螺丝钉 记得4月中旬,史玉柱和马云激辩的话题「到底是兔子对企业的风险大,还是恶劣的坏人对公司风险大」,激起创业圈内人一番讨论,不养兔子要引狼的论调引来了很多人的同意。
同意的人里面,除去头狼,还有不少老黄牛。
他们厌恶菜鸟兔和老白兔的习性,却又不拥有头狼的能力。
兢兢业业,日复1日,在大公司里辛勤耕耘是我们的那一块地。
他们的营业额和能力长期处于中等水平,卖力干活,跟得上公司上阵杀敌的步伐;又不会忽然冒出新奇特的想法,扰乱原有步骤,打破业务平衡。
如此一群人,就是头狼群里应具备的螺丝钉,哪儿被需要,就被安插在哪儿。
有人这么形容自己在大公司里的角色: 今天是xxx事业部,明天上面一声解散令下,大伙嘻嘻哈哈吃一顿散伙饭,打包东西立即奔向新的事业部战场。
融洽的破冰,完全没隔阂,继续干自己原先在干的事情,只是,名头稍微发生了变化。
成规模的网络大公司,需要许很多多像此的螺丝钉,成为平台的中流砥柱。
引狼入室作为领跑阵营,带动整个企业的革新和推进。
而每年招聘季,招纳人数最多的,仍旧是每个细分范围的螺丝钉。
这不是没办法理解,能活下去的创业公司,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家大公司,回归到商业本质上,面对管理和KPI的现实。
那公司大了,权利自然会由集中变为分散,分工愈加细,步骤愈加明晰。
业务多了,势必会划分成点、线、面,形成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业务最后成效,讲业务拆解成每个环节,设立规范,进行监管,才能让业务进度不论人来人去,发生什么大变故,都能旱涝保收。
创业公司就不同了。
大公司出来的人会有一种路径依靠,期望细分好每一项任务,大伙各司其职。
但在处于混沌状况、连社保账户都要自己去申请的创业公司,每人都被逼成了多面手,哪有纠结分任务的时间? 你不是真的的想创业 很多创业人士在和投资人聊的时候,会出现如此一个问题: 以为我们的idea还很好,逻辑通顺,有商业闭环,还能做出一些社会价值。
事实上,他们并没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没到外面的世界瞧瞧、看看,根本不了解市场环境最真实的一面。
如此得出来的结论,想想可以,真要做起来,差距太远。
甚至,假如继续聊下去,他们根本不是真的的想创业。
出来的时候,多半是由于: 感觉创业是一个倍儿有面的事情。
其他人听到自己要创业,必然会给出一个大拇指,自动成为啦啦队大军的一员。
前后左右工位上的同事,一个个先后都出去创业了。
酒桌饭局上,被问着你如何还没有出来创业?,慢慢心动了,也就琢磨着出来做我们的一番事业。
在创业大环境火热的2014、2015年,假如创业团队凑够了BAT,筹资根本不是问题。
甚至有的投资公司宣称,阿里高管出来创业,直接有对应P8、P7等级的投资价目表。
结果就是,出来的时候豪迈万丈,压根没筹备好过长期创业的非生活活。
拿筹资的时候斗志昂扬,耗到寒冬的时候,拿不到钱又成了最怨天尤人的那一个。
更不需要说创业公司寿命怎么样短,创业人士的失败故事怎么样多。
在美国,初创公司活到10年的仅有4%。
第一年后,破产的有40%,5年内比率高达80%;剩余活下来的20%里,还会有80%在后5年中面临破产。
除此之外,哈佛商学院曾做过调查,创业人士首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而成功一次的创业人士,第三创业成功的也只有34%。
既然创业是没方法在出发前安排好所有行程的冒险之旅,那何不找到真的爱冒险的人一同踏上同甘共苦的道路? 不要迷信大公司出来的人,肯定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但可以相信,好的创业团队,总有机会让小公司成长为一家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