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同事头脑风暴了一整天,关于现在的创业和工业化年代的创业有什么区别。
这个题目非常大,牵涉面也非常广,今天先写这类,等我慢慢整理出来。
1、拔毛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这是在上次谢国忠演讲中听来的看法。
谢觉得,东亚区域历代以来最成熟的商业模式就是拔毛,先垄断案资源,然后从每一个人身上收钱,好听点是纳贡,难听点是打家劫舍,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钱,最成功的是做到李渊、朱元璋之类,率土之滨莫非黄土;次一等的成为宋江方腊,至少还能割据一方,大不了被招安进入体制;第三一等的是成为和珅,一人之下同样可以赚得满盆满钵,风险是随时有被抄家的风险,(抄家也是大家独有些另一种商业模式);再第二是成为胡雪岩,官商合谋拔老百姓的毛,这种模式的风险是当官家发现老百姓身上无毛可拔的时候,转过来会拔他们的毛。
总之,拔毛模式就是当官的模式,当不了就合谋。
2、创业在传统工业化年代和云数据年代的不同工业化年代对应的是匮乏,它是规模和范围的经济,产权和契约是基础,产权是资本主义最原始的动力,契约保证了买卖的公平,小心、正义和仁慈是这个年代的伦理基础。
云数据年代对应的是丰饶,商业从满足大家的物质需要演化到满足大家对品味的需要,产权和契约当然仍旧是商业得意正行运转的基础,但信赖才是这个年代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信赖的背后是开放、平等、协作、推荐如此的新的商业伦理。
总之,从传统工业化年代到云数据年代,是商业专制到商业民主的过程,前一个年代的典型商人是古尔德、范特比尔德、洛克菲勒、卡内基、皮尔庞特摩根如此的垄断资本家,后一年代的财富英雄是杨致远、佩奇、贝索斯、扎克伯格如此的数字精英。
之前在B座12楼写过一篇《你是哪类型型的企业家》的文章,就是有感于创业人士和企业家在现在是完全被割裂的两个群体,前者鲜见于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而后者也几乎不了解36K、雷锋网或者B座12楼如此的自媒体的存在,只有当潜行的创业人士有一天异军突起成为刘强东、马化腾如此当量的时候,大家才会在喧嚣于机场的成功学导师那里听到他们的事迹。
记得当时柳传志交班给杨元庆时候就告诫他,你只有把自己训练成火鸡那样大的时候,那些小鸡才会承认你是大鸡,数字年代的创业人士现在也难免要遭到如此的鄙夷,当传统的企业家拥有土地、厂房、大楼这类固定资产的时候,大家的创业人士们大部分还蜷缩在民房、孵化器里面,仅有些资产无非是一些每天都在贬值的电脑和服务器,但哪个更有将来,一清二楚。
有一次和一位UT出来的创业人士聊天,讲到老东家的近况,该老兄叹道,UT目前真是穷得只剩下钱了,有现金,有资产,但没将来。
3、云数据年代推广的变化在做投资之前,我有过差不多10年的推广生涯。
以前的推广的所有立足点就是与媒体合谋,要么是广告、要么是事件策划、要么是软文,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地把商品的卖点告知给买家,也讲究精确推广,但无非是依据媒体特质选择早报、晚报,地方台、卫星台,最多也就精确到版面和时段而已。
何也?传播的通路就这类。
所以,科里斯安德森就觉得,大家以前所认可的时尚文化和大热点并非由于它们本身有多出色或多契合大家的口味,事实上它们只不过供需失衡的产物。
在供给不足的年代,大家没足够的空间为每个人提供每一样东西:没足够的货架可以摆下所有些CD、DVD和视频游戏光盘;没足够的银幕可以放映所有些电影;没足够的频道去播放所有些电视节目;没足够的波段去播送所有些音乐;也远没足够多的时间将所有内容都浓缩到某一个载体上。
云数据年代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生产、储存和传播方法的变化,当信息简化为一个个微小的字节将来,内容的生产就不再是一门记者专用的技术,而传播的通路也变得无限宽敞。
媒体的专制一旦被瓦解,随之而来的就是买家主权年代的到来,由于每个买家多少都成为了媒体的一部分,以同心圆的方法构建了我们的影响力,即使大家的粉不可与大V们同日而语,却是以大家自己为中心的社群的信赖代理。
以前的推广需要通过广告和专业媒体里面吹嘘的评论文章强行夺取买家眼球,目前是以商品和服务为中心打造起一个买家社群,对话取代了宣传和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