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有风险,下海需小心。
创业人士一夜之间让人骗巨款的案例并不鲜见。
以下由资深创业指南专家夏定海教授、郑友男教授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为创业人士指点迷津。
筹资诈骗案例:余先生2002年投资开办了一家小企业,现在企业发展趋势非常不错,但资金有限,想通过筹资扩大业务。
他先后找了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中介公司。
有的投资商看该企业规模较小而一口回绝,有的收下了项目资料,但一直没回音。
当余先生快失去信心之时,终于有一家投资公司表示有兴趣。
这家公司自称是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职员由项目专员、助理、副总、总监等组成,对余先生的项目询问得非常详细,评价非常不错。
投资部总监还表示先做朋友,再做项目。
余先生很感动,因此在投资公司提出要考查项目的真实性并按惯例由项目方先预付考察浪费时间,他毫无提防之心。
钱寄出去后不久,那家投资企业的电话、投资总监的手机号码全成了空号。
点评:不少创业人士觉得,筹资就是其他人给钱,不会遇见骗子。
其实不然。
伎两个高明的诈骗者会借助某些创业人士急于找米下锅的心态,让创业人士感觉遇上了贵人。
他们会夸口自己公司规模、专业程度以获得创业人士的信赖,然后对筹资项目大加赞赏,最后借考察项目名义骗取考察费、公关费等,收费后就销声匿迹。
因此,筹资者应该找合法的投资公司。
除去要对投资企业的背景进行全方位调查,还需要维持警惕的心态,尤其是对各种付款需要,多问几个为何,必要时可运使用方法律合同来保障我们的利益。
合作诈骗案例:李先生开了一家专门从事代理业务的公司,原以为资金买卖全在上下家,他只在事成后收取代理费,风险不大。
一天,李先生接到自称是湖北振兴实业总公司业务经理打来的合作电话,委托他为该公司拳头商品高分子净化膜华南区域总代理,并随后寄来了详细资料(包含商品介绍说明书、可供商品目录、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高分子净化膜销售补充说明书等)。
李先生看其手续齐全,便在专业网站上发布了有关信息,几天后便有了回音,广东某养殖户来电说急切需要4000米高分子净化膜,金额共计27万元。
李先生估算这笔买卖自己可赚取几万元的代理费,于是立刻与上家联系。
上家爽快地答应,但需立即支付货款。
李先生公告下家后,他们立即派人送来了上万元的定金,表示实在太忙,需要李先生帮忙先提货,事后加付提货费。
李先生不想舍弃到手的肥肉,便帮提货并垫付了货款,可第二天事情全都变了:下家表示暂时无需这批货了,而上家的负责人如何也联系不上。
点评:这是典型的连当诈骗案例。
行骗对象以从事代理、中介、咨询等业务的创业人士为主。
天上不会掉馅饼.假如遇见上下家接踵而来的好事,那就要千万小心了。
应对这种骗术,第一要维持好的心态,然后冷静地考察上下家:一是对供货厂商实力、供货能力、商品水平等知道了解,尤其是要提出一些细小的专业问题,考察其是不是对答如流;二是假如下家是下几十万元的大单子而毫不犹豫的爽快人,更要谨慎。
互联网诈骗案例:王先生是在买卖场上滚打了30年的老供销,近期在某著名电商网站上开了个账户,开始互联网创业。
一次,王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某位有着高资信度标志的客商底价批量提供优质黄沙。
经验老道的王先生并未急于下手,而是通过工商部门知道供货商的状况。
在确认供货商的身份后,王先生便从下家那里预收了30%的货款,根据网上提供的账号汇了过去,可黄沙却一直不见运到。
下家反复催他交货,情急之下他只好亲自前去催货。
可王先生经调查发现,与上家同名的企业确实存在,但只做钢铁贸易,不搞建材,而且从未涉足电商范围,至于网上的上家企业,是行骗者盗用了该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后虚构的。
最后,王先生赔偿下家顾客几十万元。
点评: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借助高科技移花接木,借用合法企业的名号行骗。
不少创业人士因为不熟知电商运作模式和特征而上当被骗。
其实,互联网只不过买卖的一种媒介,通过互联网获得商业信息后,创业人士应进行网下考察。
尤其是高回报的项目、业务量大的单子,亲自实地调查是很必要的。
有条件的话,可请投资、法律方面的专家把关。
除此之外,现在互联网传销活动日益猖獗,创业人士在网上冲浪时要当心落入传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