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8年的蔡义阳是三明尤溪县台溪乡东山村人。
2013年他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在福清一所小学当了一年的体育老师。
2014年9月,他离职回乡,靠着筹集来的近40万元创业资金,创办了三明沈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家入驻尤溪县闽中电商产业园的商户。
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颁布了不少扶持政策,我也非常看好农村市场这片蓝海,想通过我们的实质行动,来为家乡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蔡义阳说。
据蔡义阳介绍,公司与农户打造合作关系,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线上主要销售笋干、茶油、茶叶等当地特点农商品,线下则为尤溪县内的每个KTV、餐馆配送水果、大米等。
现在,三明沈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农户已达100多户,覆盖尤溪县五六个乡镇。
2015年,公司营业额170多万元,其中线上销售营业额40多万元,收益在18万元左右。
和蔡义阳一样,莆田仙游县盖尾镇后井村的林芹美也是一位农创客。
六年前,八零后女孩林芹美告别了从业多年的建材行业,回到老家的田间地头。
2010年,她牵头成立了百里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米、地瓜、花生、绿豆、莲子等几十种农商品。
林芹美说,目前的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回来进步生态农业,一方面是想把这里优质、健康、安全的农商品卖给有需要的老百姓,其次也是想转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帮助村民们致富。
现在,林芹美的百里地合作社共有106户农户,在莆田当地的种植规模超越2000亩。
2015年,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收益6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让商品外销,林芹美还在莆田区开设了三家生态农业体验店,并开通微信商城,进步了近百位微商代理。
为了给农创客提供好的创业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颁布利好政策。
农业部在2015年7月发布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革新行动计划,提出力争三年努力,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革新进步新格局。
福建也颁布了支持农民工等职员返乡创业十二条手段。
通过引导农民逆城市化回流到广阔的农村创业,以个体带动整体,福建一些地方正渐渐改变靠山吃山的面貌,向新型农村迈进。
坐落于莆田仙游县榜头镇的泉山村耕地稀缺,早期村财来源主要靠村里的几家砖厂。
前几年砖厂纷纷破产,产业出现断层,村民们只好外出谋存活。
60%以上的村民在外打工,留下老弱妇幼,村里冷冷清清。
村主任林志仙说。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村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2015年6月,总面积2150平米的电子商务城在泉山村拔地而起。
门店月租每平米3到5元,吸引了很多农户入驻。
林志仙说,村民们将自己制作的佛珠、挂件、特点农商品等放到网上销售,普通的家庭年收入20万元左右,做得好的一年有上百万元。
目前大多数村民都回来创业了,在外务工的剩下不到10%。
尽管享有政策红利,受自己局限和创业环境的制约,农创客的创业的道路仍不平坦。
土地和厂房,通常都是租用的,银行方面不认,所以贷款比较困难。
林芹美说,她们遇见的最重要问题是资金紧缺。
蔡义阳说,从事农业经营比较辛苦,而且周期比较长,青年都不太想干。
和城市相比,村里的资源环境、生活配套等都比较欠缺,很难吸引、留住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农村进步研究所所长朱朝枝建议,各地为农创客提供必要的见习、实训服务,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创业革新能力。
在生产上,帮助农民严把水平关;在推广上,运用网络技术,帮助创业农民找到合适的销售途径和宣传方法。
同时,加强专家引进力度,加大有关项目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