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物节前后,网上开始热议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乃至现在的自助购的物联网。
我以前也简单表达了我们的怎么看,不过那时候还想得没特别了解。
今天偶然看了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的推荐,感觉忽然点醒了我,让我把过去考虑的碎片整理了下,可以再跟大伙聊一聊。
1. 大伙在乎的是马云,不是用户。
有意思的是,包含媒体在内,大伙乐于讨论和评议这个白手起家成立了巨型商业帝国的大佬,却极少讲到真的能为用户带来什么。
就连知乎上热议的针对无人超市的问题,描述都是「怎么样评价马云的无人超市」,你搜无人超市,出来的全是马云的大头和「马云的无人超市开始营业了!」如此的标题,这加了一层奇怪的光环,仿佛这事儿是马将军运筹帷幄的。
但实情是,马云非常可能也是在造物节的时候才了解这事儿。
但媒体和吃瓜群众哪个关心呢?大伙就喜欢把这个当成趣谈去说。
听起来仿佛马云又要来改变世界了。
2. 大伙在乎的是故事,不是用户。
在媒体渲染下,整件事情被说成了新年代碾压旧年代。
无人这个定义比较容易打造出科技感,你看军队里不就有无人战斗力无人机器人,无人机也进入一般百姓家,无人驾驶车也是交通出行的将来。
故事只不过故事而已,新品也只不过新品而已,但无良记者和媒体人却硬给它们套上了正义的光环。
网络技术能拥有道德感,也真的是叹为观止。
你说无人超市不好?那你注定历史淘汰。
你去看知乎的回答,什么马车汽车的例子都出来了,什么年代的改变,最初不都是披荆斩棘嘛,不都是遭到非议嘛 得,但凡说不好就是不尊重历史进程了。
3. 一个新技术是适当的,不代表新品就是适当的。
技术比原来的好,有科技感,有带来一些好处,不代表用这个技术的所有商品都是正确适当的,也不代表用这个技术的公司就都肯定成功。
多点触控技术有了四十年了,微信二维码技术也出现三十年了,没后来苹果手机和互联网+的加持,它们可能还是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
你说他们好,是好啊,但未必也有同样的机会。
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至少有:-没办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测试失误的风险-偷盗的风险人脸辨别和 RFID 的辨别准确率现在有很大问题,即使是90%的准确率,损耗的部分也很难同意。
偷盗的风险也不需要提了。
对于个性化的需要,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了,很多需要交流的、需要人参与解决的问题,机器是搞不定的。
大家换个维度想,一个便利店售货员,天天要跟客户说多少话?假如真的是可以无人值守的情况,那应该一句话都不需要说,就默默结账好了。
在这类交流中,一部分是跟客户交流需要,另一部分则是提供有人情味的体验。
于是,有朋友在我回答下留言:是的,你放个机器人,或者提供一大堆按钮供用户选择,的确能解决问题啊,但然后呢?这就是下面要说的,作为商品的核心逻辑。
4. 一个商品的合理性是立体的,不是一个点。
这的意思是呢?我在我们的书里写到过,商品的合理性有不少维度,你只考虑一个点,然后不断去证明这个点的正确性,没意义。
考虑点,还要考虑面。
就像你要做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你不可以只考虑用户侧,感觉只须大伙买账,这事儿就成了。
在行是典型的代表,学员的需要旺盛,不少人都想得到专家指点,但为了一点小钱就出来服务的专家实在太少,整个需要的对接就会出问题,最后就注定没办法成为全民平台。
考虑了面,也还不够。
不一样的层次,考虑的问题也不同,层次考虑全方位,才能把商品模型搭立体。
譬如,大家考虑到了用户的需要,但大家有没考虑运营的本钱?有没考虑将来的商业模式?有没考虑团队的能力?大家说回无人超市。
它的价值在于节省了售货员的一部分工作,对于无人便利店那更是只节省了一小部分工作。
为了节省这类,相应地,要付出很多的本钱,不止是技术本钱和设施本钱,还有风控本钱。
这两者的一失一得,就未必持平,更不需要说,刚刚那几位同学提到的「机器人」和「加按钮啊」。
同时损失的还有客户的体验,特别对于个性化需要的体验。
体验上有损失,东西却不会实惠,没意义。
这是现在无人超市的致命伤。
大家总结过去火热的 O2O 市场尸横遍野的问题所在,总是都会提到高频刚需云云,但更要紧的是刘强东过去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若非在本钱、效率或者体验上至少两者能有大的进步,那项目都是不可以成的。
无人超市遇见的困境简直完全相同。
期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