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怎么分辨现在企业的进步是不是健康?有人说,当然是看企业的各项数据是否处于一个正反馈当中;有人说,看公司能否不断地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
这几天,捕Sir做了一篇王刚先生谈禅宗对他启示的文章,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个新认识:除去从看数据,与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来判断公司健康与否外,CEO还要不断追问自己,你和团队是不是天天都在去伪求真,越变越简单?这是一个「渡」我们的过程,正如季琦先生所言:「创业,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伴随大家的成长,大家在向善,而且变得单纯和简单。
」量与质我之前见了一些人,其中有漫画家蔡志忠老师。
大家聊了三四次,他一头白发,我在看这个人作品的同时也在看这个人,他自称是中国现在活得最像庄子的人,大家最长聊了11个小时,我说人是最伟大的艺术品。
你有没想过大家自己,从20岁开始修炼,活到80岁至少也修炼了60年。
大家这一生,也一直在雕刻自己,不同就是大家到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艺术品,还是一个工艺品,当然还大概变成了赝品。
现在,我也会面临不少困扰:我可以有参加不完的聚会,见不完的项目与人。
当我有了资源将来,我也想过是否可以把自己投资的项目数目再放大一倍、两倍、三倍?去年 20 家,今年 40 家,后年 60 家?用数目去做大我的规模。
但转念一想,这是一个线性增长的模式,最大的瓶颈是我的时间,自己将非常难持续。
假如我这么做了就意味着每一家企业都只能得到极少的关注,等待我的肯定是项目大面积的死亡,所以我不可以做量。
就好似:假如你想与其他人都交朋友,就意味着你没朋友。
或许天下人你都认识,但你们都是点头之交,由于没时间交心,没时间进行智慧的碰撞,没办法升华你们的友情。
当大家想在全球各地都有一个我们的家时,就意味没一个是大家真的意义上的家。
大家会疲于奔命,资产和选择会变成一个负担。
当大家的生活有选择权的时候,是否要无限地做加法?是否大家有钱了,大家就一天可以吃13顿饭?没,大家还是吃3顿饭。
当然最现实的状况非常可能是3顿都吃不上。
由于大家会更忙了,忙于数目当中。
做数目并不难,由于它不会挑战到大家的魄力和过去的惯性,只是压缩了大家的睡眠和吃饭的时间,但这本身并没什么突破可言。
相反,当大家的生活有选择权的时候,应该尝试着去消费原来不敢消费的商品,去结交大家原来不敢结交的人,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敲门。
去Offer大家以前Offer不起的人,去投资大家原来投不起的项目,原来一个项目投100万人民币,今天能否给100万美金,能否给1000万美金,能否有一天一个项目投200亿美金,进入终局牌桌?这才是挑战。
敢于与过去的一些人说「NO」,敢于舍弃一些小的机会,敢于把一部分的东西抛弃捐给其他人,这才是挑战。
由于「舍」比「拿」更难。
如此,大家还是天天吃3顿饭,只不过每顿饭更有水平了;大家还是天天见3个人,只不过见的人的段位和品行比以前更高了;大家还是住一套房屋,只不过更有质感和品味了,这就是指数级增长。
宁愿把一件事情做透,而不是面面俱到;宁愿与一个人推心置腹,而不是有不少的泛泛之交。
只须大家逼自己在「质」上进取,不是在「量」上贪婪,大家的生活就在上升当中,不然就是在平面踱步。
两个感悟近来,我有两个非常强的感悟:
1)商业其实是2和98的法则,二八法则是骗人的。
大家深思一下,跟大家关系最铁的,能产生最大愉悦程度的,只有那2%的人,但这2%的人并没被大家给予足够多的关怀和看重,相反大家把时间和精力分给了20%的人。
一个一直做加法的生活,最后非常或许会得到一个除法的结果;一个常常做减法的生活,反而会得到一个乘法的结果。
越是泛泛之交,越是没朋友,由于1就像是分母,加越多越小,减得越多,结果就越大。
2)有能量的人多,有名声的人少。
这是哪些原因?不少行业有不少非常牛的人,我近期也认识了一些。
但在江湖上,有好名声的人很少。
好名声是要靠智慧与慈悲收获的,通常来讲有能力的人是有智慧的,但慈悲总是不够,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我们的江湖地位,但非常难有一个好的江湖名声。
慈悲在大家平时生活当中一个最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能否把他们当人看,能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将心比心地同等对待。
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就是考虑其他人永远比自己多一点。
任何行业你要想成为主流的首要条件是,不可以只有能力,需要要带有口碑才能成为主流。
巴菲特说名声是我这辈子最好的资产,假如名声不在了,总有一天这个钱会还回去的。
当初在阿里巴巴工作时,我一直在想,是否当了经理将来权力更大,结果发现上面有总监管着;后面想是否当了总监将来权力会更大一点,结果上面还有副总裁、总裁管着。
后来我干脆想通了,我能否让自己心灵自由一点,一个心灵自由的乞丐本身就是国王。
要叫人成为艺术品,第一要有强大的想象力、强大的洞察力,你这个脑袋就得先是一个艺术品,你跟它聊天,你能发现思维的真谛。
智慧与慈悲是合二为一的,大家要有一个慈悲的心态,要在将心比心的同时可以享遭到精神自由。
期望你也可以用将来50年、60年、80年的时间,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艺术品。
上山与下山之前,我去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寺院,寺院是一位高人自建的。
这家寺院我之前约了三次都没约上,后来我厚着脸皮说受蔡志忠老师的委托和高人见一面,果然有效,可见蔡老师名号在江湖上还是挺管用的。
上去之后高人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坐,那我就坐下了。
坐下将来,我挺紧张的。
我表明来意,为何要来见他。
我说大家投了不少公司,感觉企业把当代人的需要满足了,非常成功。
禅宗,还能让每一个人都自在一点,让每一个人都好一点......他说,你讲的东西和我没关系,对他们没任何兴趣。
我直接就撞钢板上了,我说自己只不过表明来意,你回话一下,你可以帮我,也可以不帮我。
他说:对不起,老子不感兴趣。
我说:好吧。
我便不说话了。
我就想了一会,他接着问我还有哪些问题。
在那种状况下,我已经想不出那些问题了,就被噎住了。
为何被噎住了,由于感觉没被尊重,感觉没面子,所以被噎住了。
最后简短交流完毕,这位高人带我吃了饭,然后还带我把整座山都转了一遍,详细讲了每一套房型是如何设计的。
其实我可以感觉到,他冷漠的言辞背后有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这是我能直接感知到的。
后来我说如此行不可以,什么时间约蔡老师再来一趟,来这里住两天。
他说你不是来了嘛,让蔡老师过来做什么呢。
我又被噎了一次。
紧接着说大家今天要走了,临走想送他一包茶叶,但他却要我把茶带回去,并且还说这里不同意捐赠。
我说有哪些事,是我能为你做的,他说没啥事。
当时我的感受,这个人的特质,他的修行和他所处的环境真的是绝配。
你能想象如此一个人假如下山,在人间能混出一个什么样子。
他今天个人的修行和他所处的环境已经融为一体了,在我眼中他不是一个禅师,而是一个艺术家,你可以赏析他的字,赏析他的画,赏析他的整个建筑。
从山上回来将来,我和蔡志忠老师提前约了一块去径山寺感受一下。
同时我开始写字,我常常写《陋室铭》里的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近期也见了一些字画大伙,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就是,有的人是在书法上有造诣,有的人是在绘画上有造诣,但他们都在追求修炼自我这个终极目的。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自己去少林寺看到现场武僧表演的时候,我只看到了武僧们的血气方刚,没看到其他的东西。
随后我就请教少林寺的大师,我说看不出这帮人有多么厉害呀!大师说:「王刚,这叫武术,但凡叫术的都是末。
武术上面是武学,武学上面是武道,武道就是禅宗,练武只不过修禅的法门之一,练武本身不是他们的目的。
」之后,我就在深思,我了解这类人最后只不过借用他们所做的事情「修真」。
什么是真?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宇宙智慧。
你发目前任何行业当中可以做成大伙的人,他背后都有一套很完整的哲学思想,绝不仅仅是一个工匠,这是我的领会。
现实日常,你也会感觉到,当你和一个工匠聊的时候,你们的对话不会太长,由于他几十年的经验仅需两次就能大致说了解了,再问就没什么新鲜东西了。
而假如你和一个具备哲学思想的工匠聊,你可以聊一辈子,而且天天聊的还能不同。
到了去径山寺那天,我老婆早上起来就不开心了。
她说道:「王刚,你礼拜一到礼拜五见项目,礼拜6、礼拜天也见项目,你告诉我,什么时间是留给家人的。
」我相信不少创业人士都会面临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婆会说再不回来,孩子都不认识你了。
大家都是早出晚归,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天天孩子要上学比大家先走,留给大家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愈加少了。
所以,经过那天早上老婆给我如此一说,我就决定带我儿子一块进寺院。
后来回家儿子把状况和他母亲一五一十讲完了,我老婆也非常高兴。
这一刻,我感觉自己又往感情银行里存了不少钱进来。
后来,我也想了解了,我感觉一个人假如照顾不好我们的老婆,照顾不好子女、爸爸妈妈,就不要再提照顾兄弟了。
而且我感觉家人也没那样难照顾,他们不会提非份的需要,其实你天天忙碌回家只须看见儿女3分钟,就算一句话都不说,你一天的忙碌也是可以得到排解的。
过去大家就连3分钟,可能都没给到。
也会那3分钟,大家给到了,但大家的心却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我觉得家庭处置和事业并没那样矛盾,这取决于大家的处置方法。
心无挂碍近期,自己开始研究禅宗的一些关键字语,有一个词叫心无挂碍,我感觉这个词非常值得玩味。
有一天,一个CEO跑来和我说,他要崩溃了,由于公司经营不好。
他感觉不可以欠下大家的钱,如何可以挥霍了2亿人民币,最后还把公司做垮了?让他感觉很对不起投资人,但这时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整个人都看上去非常崩溃。
我相信有的公司都历程过,刚开始筹资的时候一帆风顺,但因为你并没真的学会企业角逐的规律,所以你的数据是支撑不了营业额的,支撑不了这个估值,它自然又会掉下去。
就像打麻将一样,一上来赢了10万块钱,感觉自己能赢更多,结果打了三天三夜,从赢10万变成输10万,过程中我们的情绪只能愈加糟糕。
这个时候,你的心思根本不在牌上,你想的是如何还债。
换成一家企业也是一样的,这个时候CEO的心理根本不在企业经营上,CEO想的是对不起投资人,对不起一块奋斗的兄弟,感到非常崩溃。
为何会如此?其实,我觉得还是CEO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对。
投资就意味着我与你长在一块了,你疼我也疼,大家是一样的。
大家做每件事情之前为何不可以轻装上阵?最后我建议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换一换,不要从对不起哪个入手,而要从用户的需要下手,什么用户还处在饥渴当中,然后想方法去解决这类用户的问题,这个过程也能让整个团队得到成长。
任何公司都会起起伏伏,叫你痛苦的不是起伏,叫你痛苦的是不同意起伏。
大家看到现在创业为何失败率特别高,有人会说由于他们做的是伪需要。
那什么是伪需要?简单来讲就是你想象的需要,并非用户真的的需要,这就是伪需要。
那为何你会想出伪需要?由于你需要财富,需要江湖地位,需要给自己好的名声,这所有都是你的需要,而这一些可能并非用户所需要的。
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样大的成功是自我的成功,没通过利他来完成的?哪一个人的成功是自己全赢了,而其他人都输了的?只有当大家把自己放手的时候,你才更容易看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更容易看了解其他人的真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