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那天,京东千万美金投资并购今夜特价酒店,分下在线旅游行业中的一杯羹;紧接着,在入股每人旗下团购网站糯米5个月后,百度日前回收了后者剩余股份。
这两场买卖刚刚落定,苏宁与满座网千万USD并购买卖也已达成,国内市场接连发生重量级的并购。
创业邦推荐来自钛媒体文章《回收潮到来,职业创业人和创业加盟人马上兴起》,解析并购大潮对创业环境的影响。
文|黄志勤去年到目前,BAT3巨头们策略入股与并购的消息应接不暇,每一条消息都让我非常震惊。
从传言腾讯回收大众点评,到今夜特价酒店被京东回收,震惊点不同。
前者的震惊是,以大众点评为代表的大型公司仍旧摆脱不了被巨头回收,后一条则是今夜酒店特价如此将死公司能被回收,足见其背后资本方的能量。
巨头们横扫中国网络每个有利可图的空间,以前是模仿,目前是回收。
1、对于中国创业人士是喜是忧?总体来讲是好事,至少中短期退出机制能看到,至少巨头们不是赤裸裸抄袭而是真金白银买,而且创业公司运营不好也可以通过资本圈关系被回收退出。
但中国的网络巨头们相比美国网络巨头们太能跨界了,基本想做到对网络无缝覆盖,这对于有更大理想的创业人士来讲,也意味着多年呕心沥血经营事业变为为别人做嫁衣。
在这种创业环境下,创业人士心态会发生非常大变化,既然非常难独立杀出来做成事业,倒不如刚开始设定目的就是被回收退出。
目的变了,创业方向选择、商品模式和筹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创业方向选择巨头们可能布局的点,商品模式选择短平快,前期筹资尽可能选择与巨头有关联的投资方甚至直接选择巨头。
江南春曾在某次演讲中说他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二流的人才,所以只能选择做不太会变化的方向做长做久,前端时间刚上市的58同程姚劲波也倡导创业要考虑做将来七到十年的事情,这类敲掉专注、持久貌似非常有道理,但彼时创业环境跟目前已经完全不同,那时创业公司基本还算跟巨头们在一个进步轨道,目前早被抛出十万八千里了。
所谓专注对于目前的大部分创业人士来讲是个悖论,假如一个项目做到三到四年还没被回收的价值,专注有哪些意义?假如三到四年后被巨头盯上要回收,继续专注又有哪些意义?大众点评专注十数年终摆脱不了被回收,搜狗王小川好一顿周旋博弈才算保证独立之身。
2、互联网+创业更碎片化近几年发生的创业大都在互联网+,互联网+商品多具备碎片化特点,譬如在PC端非常难想象一个做月经管理的商品可以独立存活,但大姨吗抓住这个需要点做起来了,譬如啪啪,抓住手机端图片和语音的交互特点就做起来,如此的点还有不少,因此互联网+创业会有更多的碎片化机会出现。
但商品碎片化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商品间整理非常难,除非成为超级APP。
譬如微信,可以在商品内部再形成内成长,不断嵌入新品。
而在PC端可以很便捷达成一个平台主体下不断增加新的商品功能,商品之间形成整理和运营互补,规模放大。
这意味着在互联网+下一个公司旗下会存在多个弱关联甚至无关联的商品,商品独立成长,这需要巨大的运营代价。
最典型的是被携程回收的快捷酒店管家,假如拒绝回收独立进步能持续做下去吗?我表示怀疑,连长卖掉这个商品,继续做航班管家、酒店管家,有机会再卖。
一方面巨头们想真金白银来回收,一方面互联网+碎片化机会不少,但独立创业非常难做大,这种环境下创业人会愈加多,抓住一个热门或需要点就做,做到一定量卖掉退出改变生活。
因此,在巨头覆盖的创业环境和互联网+创业特质下,我觉得有两类角色将会兴起:第一个,职业创业人职业创业人是一类具备丰富初创经验的人,他们擅长探寻或辨别巨头们还未做或可能布局但用户有需要的点,并主导或参与创业,通过被回收退出获利,然后换另外一个机会再创业,这会成为一个主动行为。
第二个,创业加盟人创业加盟人既懂投资,有丰富的投资资源和巨头关系,又懂创业,能参与进去一块创业(不止是投钱)。
参与创业需要消耗较多精力,意味着他们同时投资的公司会少,但回报周期也会短。
他们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创业加盟公司,然后与公司一同进步,中短期内获利退出,而纯粹投资方将渐渐退到PE阶段。
将来创业、职业和投资三个角色会渐渐跨界和模糊,而上述两类交叉型人才会很多出现。
互联网+下的中小型公司也开始走向游戏公司模式,即公司将成为孵化平台,旗下研发多款商品,某个商品到肯定成熟度,即分拆退出,商品间无强关联,股权和管理模式将根据孵化平台的机制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