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中医成为医疗行业中的热点范围,但因为中医的治疗成效难量化、中医师收入低,中医行业的进步又存在着很多局限。
到底哪种中医创业投资项目可以获得投资人的喜爱?在7月1日动脉网举办的网络+中医药产业平台上,来自北京联想之星创业加盟公司合作伙伴陆刚、蓝驰创投合作伙伴朱天宇、中京科投董事会秘书郑伟分别表达了他们的怎么看。
陆刚觉得,现在中国的医疗面临着四大伙族的控制,分别是:大三甲、大主任、大药厂、大社保。
移动医疗并非解决行业痛点的万能良药,相反目前要撕掉移动医疗的标签,把医疗新服务作为关注的重点。
因为中医无需设施与成药,围墙相对较低,加之消费升级与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中医在基层医疗中有天然优势。
朱天宇觉得,现在的中医行业与20年前的网络行业有不少相似之处。
中医在医疗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治疗成效缺少数据支撑。
中医范围的创业人士需要从行业的薄弱环节借势。
现在三甲医院成为医疗行业中的坚固堡垒,改革很难推行,期待中医称为破局的起点。
而资本探寻的正是可以真的解决问题的创业人士。
郑伟觉得,社区中医院可以和三甲中医院形成利益捆绑,达成双向转诊,提升病人的就医效率与中医专家收入。
借助中医治未病、治慢病的特征把健康管理放在基层的社区基层门诊。
下付演讲全文:陆刚 联想之星合作伙伴演讲主题:资本市场喜爱哪种中医药创业企业大伙了解新医改启动之后大伙抱有非常大的热情,由于医疗里面问题很多,大伙期望借用新的医改带来不少的产业变化。
所以有一拨公司赌政策红利,赌的有点狠。
但中国的特点,中国是在改革中间前进的国家,医疗和教育是两个最后的堡垒。
医疗这个堡垒其实又很顽固,上面有政策,其实就遭遇见下面有对策。
好些公司在这时,其实赌注下太多,遭遇见上有政策兴冲冲奔去了,力度非常猛,但下有对策,发现实行过程中间推进总是不那样快。
资本大潮的时候替VC花钱完全通的,你能圈多少大夫、圈多少病人,无需盈利,VC就想投钱。
但VC也是有耐性的,或者耐性不是那样足,所以至今的话盈利模式不是特别了解,大伙都在说你闭环是什么,出口是什么,能否做成闭环。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各大领先企业纷纷被迫做闭环,大家鼓励做这类闭环。
这个时候离钱太远的公司,也不可防止的非常快冻死。
经过这拨浪潮不少创业人士会想到,到底要解决那些问题,到底可以给顾客带来什么价值。
对于创业企业的策略步伐来讲,得把握好策略步伐,但要确立一个思想。
医疗面临四大伙族控制,第一大是大三甲;第二大叫大主任,就是科室里面,他们的权势还是非常大的;第三大叫大药厂,药厂其实在背后以药养医,他们是实质要紧的支付方在代为支付一些成本;第四叫大社保,不是说大保险,是大社保,由于社保医疗保险独大,这是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在支付成效上面并不足,需要一些像泰康一样如此的商业保险飞速加强比重。
这是一场持久战,想要改变,在这个范围里面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才能改变,大家当时提到不要把长跑当短跑,这是持久战。
大家去年和动脉网的会议上作为一个要紧的看法和大伙推荐出来,期望大伙把握住这个步伐。
移动互联并非解决痛点的一个万用良药,对于这一个联想之星就重新做了一个概念,也和大家理解有关系,大家说大家不会再提特别多的移动医疗,大家会提医疗新服务,就是把服务作为一个比较要紧的一个点,这是针对一些问题,而医疗新服务是和以前老的生态服务不同开来,用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技术服务方法解决这个行业痛点。
目前移动互联成为中间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成为大伙必须要贴标签,还是把标签撕掉跳出这个问题,这么一个维度看得愈加全方位一些。
中医不依靠于设施和成药,就导致一个最好的基础,围墙没那样高,其实中医市场化就相对很容易做,这是最好的事情。
而对于病人的就诊路径来讲,我刚刚说消费升级对于中医是一大利好,伴随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已经在回归,加上老龄化,对中医有更高的同意度。
高频在中医是有基础的。
最后就是增量市场,在大的三甲里面干不过它们,但在基层里面中医有用的,由于中医的辩证思维疗法,核心就是全科,天然就有这种属性,最后在基层的市场上面可以看到为何其实去年到今年,大伙投中医诊所比较多,底层的增量市场有天然的优势。
我推荐的就这么多,谢谢大伙!朱天宇 蓝驰创投合作伙伴演讲主题:中医药项目的资本近况今天想和大伙推荐的话题,我更多想从我一个人对中医浅显的理解,加上我做投资的角度,从我的角度推荐大家找哪种创业人士,大家看到中医创业范围真的的机会可能在什么地方。
自己知道过程中其实也发现,确实存在中医实质的治疗成效,是否能让所有人信服,这个问题到目前整个行业里还没被充分解决。
中医无论是治疗成效还是治疗辩证过程,到目前来讲都是像一个迷一样,缺少一个数据。
我也发目前中医大伙辩论到最后,其实不光是实质成效、事实证据、理性逻辑链条,其实后来是两种不一样的文化、世界观、认知体系的碰撞。
这套认知体系以中国文明为代表存在了这么多年,我到目前也不可以有这个讲解,这两个体系就不是互相包括,而是互相独立。
中医这个行业有一个大的首要条件背景,整个中医行业的话语权处在相对弱势,如何真的改变这个事,其实是靠疗效说话的。
所以我就直接抛出我的结论,大家正在探寻真的解决本质问题的创业人士。
由于我一个人是网络从业15年以上的,跟着网络行业成长起来的,我感觉其实中医这个行业面临的进步机会和网络在15年前、20年前处的行业进步机会有不少相近之处,假如你能领会到这里面有什么区别,我相信对于在座的创业人士确实可以获得更多的如何借势,从行业的薄弱环节去切市场,找到借势、借势的地方。
网络因为它的特质,它是直接2C,途径很短,需要要取得买家的心。
能否取得买家的心决定了商业模式的议价能力。
目前,三甲医院已经成为一个顽固的堡垒,其实政策也推不动,自下而上的方法也推不动,中医这块能否成为破局起点也很值得期待。
很感谢大伙,期望有如此的初衷、有如此的考虑,有如此问题解决和实行能力的创业人士可以过来一块找大家,大家想和你一块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既定的模式出发,一块从问题出发,一块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谢谢大伙!郑伟 中京科投董事会秘书演讲主题:传统中医馆怎么样在信息互联年代迅速扩张?大伙好!中医馆可能是连锁的中医院或者中医门诊,我一律叫中医馆。
我作为一个从业者看过去十二五期间中医医疗进步问题。
中医科门诊总人次在全国门急诊总人次2005年占19%,09年增长到21%,2011年22.48%,2012年23.12%,2013年是24%,并且每年都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中医类执业医师数目,截至2014年底,中医类医师含助理医师39.8万人,2010年8.52万人,从业职员年复合增长率47.01%,说明人增长太多,医院增长太少。
截至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次,中医类执业医师数39.8万人。
假如按每周只休息一天来看,每年出诊300天算,每位中医医师平均接诊4.5人次天天。
接近40万中医医师看的患者太少,收入非常低,大家作为资本方、投资方或者创业人士,要让这类大夫把他们的中医临床治疗能力解放出来,让他们获得市场化认同收入。
大家应该可以如何做,或者是大家创业人士可以如何进行切入,或者投资人如何投。
第一个要三甲公立中医院和社会医馆一块办,形成一个利益捆绑机制,社区病人就能在社区中医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社区中医馆可以把疑难病、重症患者双向转诊给公立中医院,专家形成多点执业。
第二个,对病人有哪些价值,首诊进社区,在社区可以看三甲公立医院挂不到号的专家,一方面比较便捷,不需要去三甲医院排队,提升就医效率,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第三个,对中医专家提升其阳光收入,这个非常重要,并且提升他工作效率。
还有就是传承医术,通过这种办法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按劳分配,向专家学习,提供临床技能。
最后的结论,第一点,健康管理的当地化肯定是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慢病。
第二点,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慢病体系应该独立于三甲公立中医院,大家想调理一下一定是我家在哪儿就去那里调理。
第三点,这个体系的载体肯定是社区中医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