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项目,是买卖之前大家做过一个统计,据IT桔子上的数据,两万多个天使轮项目只有不到2000个走到A轮,只有不到500个走到B轮,而且中国95%以上的投资都只发生在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像郑州、济南这类二三线城市,获得筹资的概率是很之低的。
为何会有如此的现象?由于本质上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的项目都不拥有投资的价值,大伙创立的都是买卖,而非具备资本价值的项目,股权投资人看不到股权价值按几何倍数溢价的潜力。
有人说,我的项目非常不错啊,每年收益稳定在100万元,对,这就是买卖,买卖在非常大程度上就是你每年有特别稳定的收入和收益,但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必须要满足简单、迅速、可复制、有规模的特征。
所以,有的二三线企业的开创者和老板跟我说,老杨你看看,我的企业一年做几千万元的营收,但为何拿不到筹资?傻瓜公司一分钱没,每天花钱,却拿到了一大笔筹资?我想说的是,过去做投资是根据市盈率,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年代,不少投资人投资看的是你这个事儿做多大梦,假如这个梦成了会很耀眼,我就投你。
这也就是为何滴滴每月亏几亿元还有人想投20亿USD是什么原因,正是由于它这个梦做得足够大。
当然,大伙要了解,这个梦不是市梦率的梦,不是春秋大梦,而是项目的成长性。
换句话说,你看创业板的所谓市梦率和主板蓝筹股比较,创业板大部分高PE倍数企业的营业额成长性,要好于有稳定现金流和股息率的主板蓝筹股。
我特别反对苦逼式创业,你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应该享受它,天天兴高采烈,以苦为乐地享受它。
即便走在创业最泥泞道路上,也应该维持玩泥巴的状况。
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攀比,未必融多少资,未必公司职员从几人到几千人。
一系列事实已经告诉大家,把企业做大未必是好事,那样重压会更大。
今天出现很多在垂直细分行业做成功的企业,开创者承受不了巨大的角逐重压,最后选择了合并,像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等。
其实走到那个阶段的人重压是极其大的,真正从健康和幸福的角度,大可不必。
大家不要仅仅艳羡有的成功的神奇和迅速,更应该看到背后所付出的血腥和惨烈。
大家好好在二线城市慢步伐享受幸福的创业,安心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没什么不好。
创业的天线也要连上去当然,作为在二三线城市创业的开创者,不可以只不过低头拉车,更要仰望星空,争取给我们的创业投资项目插上网络和资本的翅膀,你才可能在这个年代存活和立足。
网络不是工具,而是基础设施。
就像100多年前的蒸汽机,并非一个驱动纺织机的工具,而是改变动力方法和效率的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的效率,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法。
所以,在将来淘汰大家的不是网络,而是大家不去拥抱网络。
目前最受投资人欢迎的是既有新模式还有营收的公司,投资没营收、收益的公司那是最疯狂的投资阶段才会发生的事情。
大家作为二三线的筹资者要接地气,假如再加上有营收,有网络基因,那就是最创业好项目。
结合二三线城市的特征,做出一个既可以适应年代,又能兼顾自己传统能力和资源的模式,才是当下二三线城市创业人士最应该探索的模式。
那样,具体来讲如何探索如此的模式呢?第一,把行业与网络+相结合。
新的模式不外乎都是优化行业效率,创造新的价值,提高用户的体验。
考虑将传统行业,尤其是消费、服务类行业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做转型升级,将传统重模式变轻,效率变高。
正如刘强东一直以来强调的电子商务核心竞争优势是本钱+效率,而非大家一直觉得的价格。
今年好多做大了扯着蛋的大项目,既没提升行业运营效率,也没减少本钱,譬如洗车和上门保养。
第二,当你既想跟一线城市做链接,又苦于没特别一流的模式的时候,你要掌握找干爹傍大款,掌握跟他们做链接。
我建议大伙探寻一批如此成长型公司做它们的地方性合伙人,既可以连天线又可以接地气,你掌握了企业经营,还积累了资源。
最后,学习一线城市的企业经营,同时积累资源。
对于一个企业的开创者来讲,学习力是所有能力的核心,所有伟大的成功者都是伟大的学习者。
你必须要维持时时学习的心态,要了解澡堂不如课堂,牌桌不如课桌。
开创者要多往外走,去到国内的一线创业城市看看,吸收一下他们的经验,非常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视线和格局,学习人家的思维模式。
将自主创业的天线连上去,而不是做一个只能低头拉车苦逼的创业人士。
成功需要努力,但也需要机会